作為探討海綿城市的高顏值生態景觀呈現——“雨水街坊”是阿普貝思繼””雨水花園””作為海綿城市細胞體基礎上的理念與技術的核心升華,是集生態景觀、建筑藝術、創新技術、雨洪管理、悅享休憩于一體,使園區極具張力的發揮自然“彈性”,形成優異的生態水系統循環,輕松實現在城市遇見自然的美好愿望。
“武漢金地· 中法仟佰匯”位于中國湖北省武漢市, 這是一個商業綜合體的項目,由Stephen Buckle貝龍先生和其帶領的澳派上海工作室團隊所設計的景觀公共空間。
Ian Barker Gardens事務所最近在坎伯威爾(Camberwell)綠樹成蔭的郊區完成了一個令人矚目的項目。設計團隊的任務是為一棟優美的住宅設計并修建花園和娛樂區域,具體需要設計的內容包括入口花園、側邊草坪花園、樹林花園、后花園、游泳池以及側面庭院的花園。
由徐衛國教授領銜的清華大學(建筑學院)-中南置地數字建筑研究中心,發明了“機器臂自動砌筑系統”,與國際國內現有砌磚系統不同,首次把機器臂自動砌磚與3D打印砂漿結合在一起,形成全自動一體化智能建造系統;并在世界上首次把該系統運用于實際施工現場,建成一座“磚藝迷宮花園”。
蘇州真山公園地處高新區通安鎮,距蘇州市中心10公里,對外交通便利,設計規模為43公頃。設計尊重場地自然現狀,在構建“海綿公園”和建設“生產性的低維護景觀”兩大策略的指引下,將一個垃圾填埋場搖身轉變為一個“看得見山,望得見水,記得住鄉愁”的城市公園,為建設水彈性城市做出重要貢獻。
瑞典Arninge-Ullna河岸林公園,連接人與自然的步道
Arninge-Ullna河岸林公園項目位于瑞典Täby區,是新城發展的一部分。它將生態保護和城市功能結合在一起,用一種全新的社區公園形式把自然和城市融合成了一個整體。
1993年至1995年間,河畔居民層面臨另人堪憂的生活處境。當時水平面極高,堤壩勉強可以控制住水位,且在未來水位會面臨更加頻繁的上漲。出于安全考慮,有25萬居民被迫撤離。因此,政府決定在確保不造成洪澇災害的同時,向河流釋放更大水量。荷蘭河流空間打造項目便是政府應對這一問題的全國性舉措。
石門和石門圩兩個村莊位于松陰溪兩岸。“石門圩”原來是石門村的農田,過去村民過河種田,后來慢慢就在河對岸建房建村,形成新的石門圩村。連接兩個村莊的石門大橋建于1974年6月,為無筋無肋混凝土雙曲拱橋,全長263米,該橋曾經是松陰溪南北交通的重要通道。
蒙特利爾Discovery Halt景觀改造,一個令人愉快且引人入勝的景觀體驗
Mount Royal是蒙特利爾人民皆知的日常休閑之所,也是當地游客的必去景點之一。